华盛顿国会山的政治棋局再度落下关键一子,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抛出的对俄能源制裁法案,在获得跨党派84名议员联署后,即将进入参议院表决程序,这项要求对继续采购俄罗斯能源国家加征500%关税的法案,不仅将决定全球能源市场的未来走向,更在中美战略博弈的棋盘上投下新的变量。
这项被格雷厄姆称为能源战争工具的法案,本质上是个精心设计的政治双簧,法案规定总统拥有完全豁免权,意味着特朗普既能挥舞500%关税大棒进行威慑,又可随时撤销制裁换取谈判筹码,这种立法陷阱的设计,完美契合了特朗普极限施压的执政风格,能源贸易数据则揭示出法案的深层动机。
今年5月,中国通过管道和远东港口日均进口196万桶俄油,占当月原油进口量的17%,印度则以每日210万桶的进口量,创造其能源采购史新高,两国合计吸纳了俄罗斯70%的能源出口,这种结构性依赖成为美国制造杠杆的支点。
中俄能源合作历经二十余年发展,已形成涵盖管道基建、本币结算、技术合作的立体化体系,年输油量3000万吨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,以及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天然气长期协议,构筑起抗风险能力极强的能源安全网。
相比之下,印度对俄油依赖始于俄乌冲突后的折扣红利,其炼油商通过即期交易套利,缺乏长期稳定的供应保障,这种差异在运输成本上体现得尤为明显,中国进口俄油的陆路运输成本仅为每桶1.5美元,而印度需要支付每桶4到5美元的海运费用,当美国关税大棒落下时,印度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。
外长苏杰生亲赴华盛顿向格雷厄姆解释苦衷,试图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东方哲学化解制裁危机,这种示弱姿态与莫迪政府近期对美外交策略一脉相承,从关税谈判中的农业让步,到单方面取消无人机采购制裁,印度正以实质性妥协换取美方高抬贵手。
美国格雷厄姆法案看似气势汹汹,实则暗含致命悖论,全球能源市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系统,若真对中印实施500%关税,将导致三大后果,国际油价暴涨冲击美国通胀、俄罗斯被迫打折倾销扰乱市场,以及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美国制造业,这些连锁反应恰如回旋镖,终将重创美国经济。
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对此明确指出,中俄能源合作是两个主权国家基于市场原则的正当权利,任何第三方的长臂管辖都是对国际经贸秩序的严重破坏,这种强硬立场建立在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底气之上,俄罗斯原油仅占全年进口量的12%,中东、非洲、拉美等地的能源供应网络已形成战略纵深,因此对于美国威胁交易的剧本早已免疫。
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筹码逼迫中国在能源领域让步时,得到的回应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加速推广,以及中俄能源贸易本币结算比例的持续提升。